驰骋在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访著名画家张立平

 

 

阳春三月的鹭岛,早已是春花烂漫、碧水荡漾的世界,车子在环岛路上驰骋着,沿途的风景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人心旌摇动,心旷神怡。这次来厦门,一个重要的行程便是拜访张立平教授。会面之前,只知道他是位著名的画家,他的那些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的油画,吸引着我要去探究庐山真面目”——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艺术家,才能将色彩随心所欲发挥到这般境界?
  车子终于在五缘湾畔停下,清新的空气,蓝色的海洋,还有满目葱茏的绿色,真是一块远离都市喧嚣的好地方,张教授的画室就隐匿在南国之滨这幽静的世界里。当随行的朋友把我们带到画室前,立平老师已在门口迎候。中等的个头,一头浓密的长发,俊朗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给人亲切随和的感觉。
  进门后,立平老师便开始烧水泡茶,在厦门十来年了,显然他已经入乡随俗养成了闽南人传统的泡茶习惯。大伙入座,开始打开话匣子,张老师则静静地泡茶,然后将一杯杯热茶送到大家面前,他极少参与讨论,间或报以浅浅的微笑,或是点头示意,或是发出一声轻轻的。显然,这是一位性情内敛的人,并不擅于激烈地流露言辞,然而这种娴静,如同画室四周静谧的油画作品,恰恰衬托出艺术家大山般的沉稳和厚实,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默默焕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大家聊天的兴致越来越浓,而初来乍到的我显然对画作更感兴趣,我的目光早就四下游走了起来:画室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宽敞明亮,简单的装修,只在我们坐着的这块区域摆了一套用来招待来访者的桌子、凳子和茶具之类,余下的就是各种正在创作的作品以及作画的架子、颜料、画笔等工具了。四面墙上挂着一排排油画,地面上也摆放着许多新近的画作。张老师说,平常这里基本上不会来人,绝大部分的时间就他一个人在这呆着,一呆就是大半天,即使来了人,他们聊他们的,他继续画他的画,一点儿也不影响。置身这里,可以感觉一股强烈的艺术气息,在宽敞的画室里来回流淌着,流进每一个来访者的心里。我不由感叹,我的眼睛和心灵都何其幸运的能够在这里享受一场华丽的艺术盛宴。
  20世纪60年代初,张立平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此后不久就考取了中国著名油画家妥木斯先生的研究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此时的张立平如虎添翼,各种佳作不断涌现,许多作品频频获奖。经过多年艺术创作的感悟和锤炼,在勤奋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00年,张立平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来到风景绮丽的南国海滨鹭岛,从此开启了他艺术人生别开生面的新旅程。
  如果将张立平教授创作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次排列的话,不难看出他的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更,其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逐渐走向成熟和完美。
  20世纪80年代后期应为张立平艺术创作的早期阶段,作品以在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得铜奖的《剪羊毛》为代表,油画突出了草原生活气息的渲染和蒙古族牧民的形象塑造,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时期的色彩还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是张立平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期间奠定了他在艺术创作的基本取向。虽然这一时期牧区生活仍然是他创作的主题,但明显的是他已经不再着重强调表现对象,而是转向对油画创作自身的理解、体悟和研究,他开始尝试用丰富斑驳的色彩去传达深厚而凝重的艺术气息。比如作品《正午》《夏之歌》《人物17》,虽然依旧是蒙古族姑娘的形象,但是画面的情调和色彩感觉已经跟草原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这跟他早期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期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开始受到美术界的高度认可并富有影响力,作品《九月之暮》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得该展览系列的唯一奖项,《窑洞风景》参加全国写生画展并获佳作奖,《道特诺尔》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展,《红栅栏》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有人说,这个阶段张立平艺术取向的转变,深受他的导师妥木斯先生的影响。的确,妥木斯先生的艺术观及其在色彩上的功力和修养,无疑对张立平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妥木斯先生对张立平破格录取为其研究生的这份爱才之情,对张立平艺术创作生涯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妥木斯先生对张立平的艺术传承之恩是深厚的。张立平说:我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不久,就成为了中国著名油画家妥木斯的研究生,按照正常的录取标准,我是成不了妥老师的学生的,因为本科毕业后,我的研究生考试属于英语二十分破格录取,当时至少要考四十分,是妥老师说服校办、教育办、自治区要把我收进去,我想这些跟我当时第七届美术展获奖有很大的关系。妥老师很严格,他对专业要求很高,所以说很荣幸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妥木斯先生只收过两个研究生,张立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正是这段宝贵的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锤炼,张立平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艺才得以迅速的提升。
  一个画家,尤其是油画家,在作品中对色彩精确自如的运用尤为重要。妥木斯先生在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时是这么说的,立平是一个色感很好的画家。短短一句话,就道出了严师对他的充分肯定。可以说,在年轻一代的油画家中,张立平对于色彩的高度敏感和出色的驾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当张立平从广袤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来到风景绮丽的鹭岛之滨,南国的风土人情重新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积累起来的艺术素养,自然转化成为一种创作的本能,五彩斑斓的色彩随着画家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自由地驰聘,这个时期正是张立平艺术创作发展历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他的作品形象已经渐渐的隐遁在色彩的结构之中,而画家的主体精神却通过油画本体的视觉冲击得以充分显现。与此同时,画面在饱满、强烈、绚丽而又和谐的色彩融合之中,又使观者在视觉上获得充分的艺术享受和满足。
  2006年以来,张立平教授创作的许多海滨、港口和城市风景画,色彩饱满艳丽,充满诗情画意。作品《书洋风景》,厚重与轻盈,明朗与含蓄,庄严与生气动静照映,画面以少见多,善藏善露,历史和现代在画中握手言欢,令人心驰神往。张立平的名画《荷塘》,万绿丛中几点红,作品的色彩如翡翠般堆积一起,相互烘托,熠熠生辉。如果说《荷塘》是绿的慷慨,那么《芭蕉》则是惜绿如金,画家运用自如地采用了暖黄色调,多者不多,少者不少,恰到好处,让手中的画笔在艺术的天地里享受充分的自由。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静泊》《夏之歌》《涨潮》《海上花园》《丽水风景》《客家土楼》等佳作,在美术界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作品入选第九、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写生画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展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重大展会,作品多次受邀在《美术》《中国油画》《艺术界》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张立平老师是一位爱写生的画家,不在画室的时候,他就背个画夹到处游历写生。他说:我们对自然的感受毫无疑问,非常深刻。假如我画一张画,它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会考虑的比较多,我们肯定要反映在画布上。有时候人家说自然的颜色不是这个样子,但是这可能是对的,照抄的我从来没有过,但有些元素会拿过来用。显然,张立平的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画是对客观物象的再创造。在他的作品中,形与线条并不突出,因为在他看来是光和影赋予了自然风景和城市建筑以生命,从而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诗意的美感享受。
  在艺术家的心中,艺术就是表达。作为一名画家,平时的张立平教授或许并不太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但在画布上他的思维就像草原上脱缰的野马,肆意而张扬,热烈而奔放,挥洒的是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艺术评论家童焱为张立平写过的这么一段话:
  “平时,他几乎说不出几句完整、像样的话,但是在画布上,他却表现得像一个老练的舞者、歌手,或是一个诗人。画画才是他精通擅长的语言表达方式,笔就是他灵魂的触角,而画布就是让饥渴的触角兴奋不已的绿洲。当画笔触动画布的一刹那,他整个人的内心就像是被火柴点燃了似的,激情一下子蹿腾起来,倾泻在画布上。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以为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就跟张立平老师说:有机会再来拜访您。他热情的直说:欢迎!没想到隔两天竟然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又碰到他,十来米远的距离就见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我走到他跟前,他说:咱们又见面了。我心里很高兴,张老师对于我,是属于难得一见如故的那类人。在这以后又有了几次接触,便发现北方男儿的豪情壮志是渗透在他的骨子里的,只是很多时候被他温文尔雅的气质所掩藏。他爱唱歌,爱酒,更爱画画,一曲《雕花的马鞍》,两声《蒙古人》,饮就饮的酣畅淋漓,唱就唱的豪情万丈,画就画的自然奔放。
  我们常说画品如人品,我想也只有这样奔放而文雅,富有诗人一般气质的张立平,才能画出如此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作品。这些画作都是他眼中、心中和梦中的世界,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悄然移入画中,构造了一位优秀画家独有的色彩王国。他漫步在自己开辟的艺术道路上,竭力寻找着艺术的真谛,所见所闻,有形无形,样样诗化,这种诗性化的酝酿和升华的过程,都盖上了艺术家的个人印记。他总是不断的拿起手中的画笔,去追忆,去想象,去憧憬,他享受这个创作的过程,并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的完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位拥有强大创造力的艺术家,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富有开拓性的精品佳作。